到通辽有几天了,身体休整的差不多,肠胃也适应过当地的食物,是蒙餐该出场的时候了。
蒙古草原的食物,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都属于畜牧产品。
过去,常年逐水草而生的草原人在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没办法定居在一处。
加上塞外苦寒,风沙暴雪侵袭,也并不适合农耕,这些因素都造成蒙餐的品种比较单一和做法比较朴素的特点。
草原上最不缺乏的就是牛羊肉和乳制品,这是得天独厚的。
单说这类食材,相较之下,以绝对优势胜出。
可以这么说,在内蒙吃到的牛羊肉和乳制品,味道绝对不一般。
蒙餐就是在这些食材的基础上变换一些花样,
除了一些风干食物需要时间的帮助之外,烹煮的方法都不会很复杂。
通辽是一个蒙古族人口占到1/3的城市,大小蒙餐馆遍布城市各处,到处都能吃到地道的蒙餐。
我的蒙古族小搭档敖日格乐的梦想就是吃遍通辽市所有蒙餐馆。
好远大的理想~
听说到通辽吃蒙餐,不能不去罕山一试。
中午工作结束,一干人等走起~
桌子中央,一口大锅,奶茶先热腾腾的煮起来。
这是让大家温暖身体和舒展胃口的。
香喷喷的炒米在奶茶中一起缓缓蒸腾,诱人的搅动着房间里的空气。
同行的朋友说,加上“乌日莫”在这奶茶里会更加美味。
乌日莫是蒙语音译,就是奶皮子。
就是鲜奶煮沸后形成的一层凝固的脂肪皮,用筷子挑起晾干即成。
乌日莫半溶化在热热的奶茶中,滋味甚是浓郁美妙。
上次去内蒙穿越,看到牧民制作奶豆腐的过程,这次又认识了奶皮子~
看看漂亮的炒米奶茶吧~ 绝对是让一桌人打开心扉的好东西……
敖日格乐小伙儿给大家盛奶茶,大家也都自然的聊上了~
这一大锅,又是暖身汤,又为送饭汤,又是餐后汤,贯穿宴席始终。
不仅如此,但凡吃饭的地方,几乎都有奶茶供应。
它就像我们在饭馆里开始的那一壶茶水。
我想,这份对奶茶的依赖,无论是过去和将来,都是蒙古人永远存在的。
潮汕有一种淀粉类主食叫“粿条”,蒙餐中有个“果条”。
一南一北,东西大不相同。
内蒙的果条是油炸的面食,用鲜奶和面,炸制而成,有甜和咸两种口味。
可以作为早餐或者零食来食用。
图上的是硬果条,敖日格乐说还有一种软果条,也很好吃。
在我离开通辽的时候,还专门买了好多软果条带回去~
酸奶饼,超级喜欢吃!我一直叫它铜锣烧~
这个是用酸奶和面,特别的柔软蓬松,一口一口的根本停不下来~
草原上的酸奶那是真心浓稠健康,一点糖不放的。
这样做出来的饼自带空气感,又软嫩又湿润。
真真儿是香甜软妹子……
这张照片手一抖拍糊了。我当时看到肉是有多激动~
是超级有名的肉干~ 也是风干肉。
做法和我想的完全不同,的确是要用风干的方式释放牛肉中的大部分水分。
但是在吃之前,是要过一遍油,炸的表面微脆而有嚼劲。
在一年大部分都寒冷的草原上,肉类,乳制品,再用油炸的方式才能保持身体有足够的热量啊~
这样制作的肉干,嚼头甚好,有韧度,一块在嘴里丝丝缕缕的被破开,肉质的韵味慢慢咀嚼回味。
一块能吃很长时间,是特别好的体力补给。
后来的日子我和老虫去梅里雪山内转,高海拔和高体力消耗,又不方便携带很多食物的时候,
我们就是靠着敖日格乐从内蒙寄来的几包肉干支撑下来的。
由此可见这样的食物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羊肝,这是我第一次吃羊肝。
感觉是卤味的做法,入味好吃。
我平时不很喜欢吃动物肝脏,觉得干涩粗糙。
这种羊肝的做法却让我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味道上。
同时口感也嫩嫩的,大概也是羊肝的质地绵密的关系吧。
看到有蔬菜,就知道这必定是改良后的蒙餐。
牛肉汤锅。想起那年草原上的一顿牛肉面片了,那么妙的味道……
后面的菜就不做详解,一笔带过哈~
这些都是配菜,城市蒙餐也不能只做地道蒙餐,也得有些蔬菜搭配,适合城市人的胃口。
姑且当它是草原鸡的鸡蛋吧~
土豆丝倒是各地都能拿得上台的一盘菜。
肉沫汤汁烩茄子。
长条紫茄,相当嫩,没有籽~
蕨根粉。
一餐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专门带我们到通辽周边最有名的朱日河牧场溜达了一圈。
季节不对,草场还很萧条,但是天依然蓝的发慌。
牧马专心啃食泛青的草地。
粮食不丰富的时候,也还是膘肥体壮,皮毛油光水滑。
除了狗狗,我最喜欢的动物,就是马。
阳光刺眼。
给我的搭档敖日格乐拍张照~很善良优秀的蒙古族小伙儿。
两部电视台工作用车在朱日河草原的赛马场地竟然也想来飚个车。
一群人饶有兴致的观战。转了一圈,尘土飞扬的~
我还是去看看风景儿吧~
英俊的白马王子……
敖包。敖包前一对马儿,像画儿一样。
忍不住哼敖包相会来: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没有白马王子,黑马王子也是好的。
牧场的马儿都是驯化后的马,不能带我纵情驰骋。
敖日格乐说了,等我有机会去他家乡,带我真正的在草原飞奔。
我期待那一天。
晃荡了一下午,又去周围的蒙古包里吃东西~
说真的,这一顿的味道我真的不太记得了。
因为这一顿,我被王老师和敖日格乐敬酒弄晕啦……
蒙古包里,他们用标准的敬酒方式,给每个人献哈达和敬酒。
两手托起哈达,右手是一只小小的银碗,碗中倒满酒。
用蒙语说着祝酒词或者唱着蒙语歌。
接过蒙古同胞手中的酒碗,用右手无名指,沾酒弹向天空,是为敬天,再弹向地面,是为敬地,
再用无名指抹向自己的额头,是为敬自己。也可以沾了抹向身边人的额头,是为送上祝福。
敬酒敬到我的时候,他们唱了好长好长的一首歌。
刚开始我想为了表示尊重,应该等着他们唱完再接酒杯,没想到唱完一段又一段,
于是我接过酒杯,心想,这么一点,应该没事吧,便豪迈的一饮而尽。
没想到又马上满上第二杯,虽不懂为什么要多喝一杯,但是入乡随俗,还是毫不犹豫的饮下。
接着来了第三杯,我有点忍不住了,他们告诉我,这叫做“草原三杯”。
好吧,三杯~
三杯饮下,又来了第四杯。整个蒙古包的人都笑嘻嘻的看着我。
不是草原三杯吗?敖日格乐说,还有草原十八杯~王老师说:歌声不断酒不断~
所以朋友们,在蒙古包里喝酒,一定等他们把歌唱完再饮酒哇~
草原大西瓜,醒酒神器~
这个应该是正牌的草原鸡肉了。
半梦半醒之间,我生出了对蒙古草原的深深眷恋。
其实这种眷恋,从上次穿越呼伦贝尔草原就已经开始了。
我作为一个已经失去自己文化,自己信仰的马背民族,满族,懂得蒙古族精神传承的意义。
草原也许是我的灵魂故乡吧。愿蒙古族同胞保护好自己心中的“永恒之火”。
劲风吹乱头发,鼻尖是青草的芬芳。愿有一天,我再回来。
-寻找科尔沁美食(3) 谢谢观赏-